时间:2023-03-14 来源:
3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五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名单,首次新增创新成果产业化类平台,全国共28家单位上榜,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武汉先进院”)是湖北省唯一一家入选单位。
“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天眼”探空,“墨子”传信……从头顶的星辰到脚下的大地,从广袤的宇宙到幽微的粒子,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科学院人矢志不渝的方向。
武汉先进院智谷办公楼
武汉先进院成立于2018年10月,是中国科学院系统在武汉市成立的唯一一家企业法人新型研发机构,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组建。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集科研、转化、资本于一体,武汉先进院致力于用科技创新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产业的新材料应用需求,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突破“4—6”级中试工程技术难题。
锚定目标,勇攀高峰,经过3年多的发展,武汉先进院各项指标实现突破性增长,掌握具有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的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在电池材料、微胶囊、气凝胶、有机硅、纳米功能涂层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建设有5条中试产线,与多家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多项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成果转化金额超亿元。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作为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生力量,武汉先进院走出一条科技创新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创新服务模式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创和转化平台
“此次入选,武汉先进院将发挥出新型研发机构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最大服务价值,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武汉先进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入选的创新成果产业化类平台主要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应用为目标,武汉先进院将最大发挥出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种新的研发组织形式在促进新材料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服务价值,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科研工作场景
作为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生力量,武汉先进院创新服务模式,建立了CRDO(Contract Research and Design Organization)研发服务为核心的科学(S)—技术(T)—工程(E)—服务(S)即“1—9”级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发展出研发服务+创业孵化+产业育成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运行模式。为新材料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提供实验室概念验证、中试工艺、小批量试制、产业化实施等专业化服务,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驱动力。
2020年6月,武汉先进院收到湖北某大型国有上市集团企业布局气凝胶材料的需求,双方经过一个月的预研和沟通即确定合作关系,采用深圳先进院—武汉先进院—企业三方模式,共建“气凝胶联合实验室”。项目中,武汉先进院基于优秀的工程师团队和中试实验平台,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该企业利用其生产经验及行业优势,在打通中试环节后,顺利实现量产,完成产业化。2021年,双方再度深化合作,签订合同金额逾亿元。
截至目前,武汉先进院已获批组建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成果产业类)、湖北电子信息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等10余个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承担了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湖北省科技重大专项、省院合作专项等10余个科技项目。其中,承建的湖北电子信息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在2022年绩效考核中获评产研院类新型研发机构第一名;电池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为武汉市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之一;电池与电子信息材料中试平台入选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基地)。2021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湖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累计促成中科院与国内企业签约220余项,总金额超35亿元,成果发布数量超2200余项,服务产业内单位数量超1600余家。
打破技术垄断
以科技创新推动新材料产业突围
晶硅电池片是太阳能电池的主体部分,武汉先进院长期关注有机硅材料,针对新能源领域和电子信息领域开发了多个系列的有机硅封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电子元器件封装、太阳能电池板密封和电池导热灌封等领域。所研发出的光伏用有机硅高透液体封装胶,打破了国外头部胶粘剂企业在此领域多年的技术垄断,如同撑起了一把强大的“保护伞”,使光伏组件的寿命从20年提高到40年,提升光电转化效率,降低了单位光伏发电成本。
气凝胶被称为“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是全球公认最高效的绝热、保温材料。武汉先进院在气凝胶的制备技术上实现突破,研发团队避开国外企业技术垄断,另辟蹊径,开发出二氧化硅气凝胶常压干燥制备工艺,采用这一工艺,产线建设投资少、规模大、效率高,可以降低30%以上生产成本。
依托自身专业型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武汉先进院重点布局新材料产业共性需求材料等技术,并将该类技术成果与企业合作进行市场化推广与转换。
武汉先进院已成功开发了香精微胶囊、相变微胶囊、变色微胶囊等多种材料,相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首创无醛微胶囊包覆技术,设计建造的大型微胶囊生产线的产能和自动化程度全国领先。武汉先进院在智能微胶囊领域的技术突破带动了国内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于纺织日化、3C电子、电力等领域多个企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批次性能稳定,已经实现批量化生产和百吨级出货。
中试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在武汉先进院位于武汉经开区军山中试基地、今晨中试基地,已建设智能微胶囊、气凝胶、光伏有机硅、高性能磷酸铁锂,电解质锂盐等5条中试线,并如期交付气凝胶材料、微胶囊材料等4个项目的量产工艺包。
武汉先进院军山中试基地
“武汉先进院为新材料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提供实验室概念验证、中试工艺、小批量试制、产业化实施等专业化服务,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驱动力。”武汉先进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建设10600平方米中试基地,已完成3600平方米实际建设任务、7000平方米租赁及规划任务。目前,军山中试基地一期已完成建设,二期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6月份投入使用。该基地中还设有新能源材料检测与性能评价中心,可为中小企业、高校、研究院所提供新能源材料领域完整的支撑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的研发工作。
据悉,武汉先进院新能源材料检测与性能评价中心搭建5Ah软包电池试验线、固态电池研发试验线,已建成软包试验线。主要围绕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集流体、电化学性能评估、有色金属材料等领域展开。检测能力覆盖常规电池及有色金属材料理化检测、扣式电池检测、全电池电化学性能评估等内容。
成立3年多来,武汉先进院与多家企业组建联合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中试基地纽带与桥梁作用,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为省内外超20余家单位提供近30项中试熟化服务,服务合同金额逾亿元,促成企业8类核心产品推向市场,带动企业产值超20亿元。推动企业升级转型,实现合作共赢,促进部分关键材料和技术实现产业突围,助推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从研发实验室完成实验室级别开发和技术路线的设计,再到军山中试基地完成中试线的搭建,使之具备产业化设计的条件。从实验室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化,武汉先进院以研发和产线设计服务的创新模式取得全面突破,得到市场验证。
激发双创活力
促进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武汉先进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开展“人才托举”工程,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强领军人才培养,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已汇聚的200余人才团队中,技术人员占比60%,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50%,拥有博士学历30余人,引入的高端人才8人,其中院士2名、省级人才3名、市区级人才7名,共入选国家、省、市、区各级人才项目10余项,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工程、湖北省重点联系专家、武汉英才、湖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武汉楷模等。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武汉先进院形成“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双创服务体系,以“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的孵化模式快速发展,并于2022年获批湖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器拥有17000平方米的孵化场地,已搭建30余人的创业孵化团队,通过提供专业的政策、投融资、培训、知识产权代理等服务持续孵化高质量科技型中小企业。
孵化器运营3年以来,累计孵化企业14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4家,规模以上企业1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70家,知识产权550件,孵化企业总产值达2亿元,孵化器带动就业人数超1000人次。
武汉先进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充分利用汇聚的创新资源和体制机制优势,把握产业发展机遇,推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筹建新材料产业园,加快构建高质量新材料产业生态圈。进一步强化研发业务布局,围绕产业需求,在CRDO的业务模式上坚持创新,在研发布局上坚持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企业升级转型。以实干践行武汉先进院的使命,为武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来源:湖北日报